深秋時節,高原上的天氣開始轉涼,不過,韓常寬的心里卻是暖意融融。
眼下,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洪水鎮高家灣村山坡上近千畝“仙女果”迎來了豐收。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山坡上、溝壑間,一串串紅彤彤的“仙女果”,滿山遍野,壓滿了枝頭。
“這叫‘仙女果’,味道酸酸甜甜,非??煽?”青海省海東市靚柱林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韓常寬隨手摘下一顆“紅果子”,眉眼間透露著一絲豐收的喜悅。
荒山坡變成了“金銀灘”
時值金秋,一株株低矮的“仙女果”樹蒼翠依舊,一顆顆飽滿的果實鑲嵌其間,漫向遠方。站在高家灣村山頭遠眺,綠蔭、紅果點綴在黃土之上,綠色仿佛從未離開。
若把時間坐標拉長,你看到的會是另一番景致:山高坡陡,土層淺薄,荒漠蔓延,難見草木。過去,村民外出打工謀生,大片的坡地撂荒,在風吹日曬雨淋下日益荒廢。
而今山巒起伏依舊,不一樣的是昔日的荒坡上長了草、種了果樹,結了果實。變化背后是韓常寬年復一年的堅持和日復一日的呵護。
2013年,還是高家灣村黨支部書記的韓常寬只身前往東北吉林。此行,他想在這里尋找一棵適應家鄉山坡上種植的果樹。
“因為東北的冬天寒冷,時間長,這一點與我們西北高原上的氣候有一定相似性,我想在這里尋求能適應青海生長的果樹。”韓常寬告訴記者,在吉林省農科院的幫助下,他找到了耐寒、耐旱的“仙女果”。
2014年,他從吉林省農科院引進了十棵“仙女果”品種,當他把不遠千里引進的新品種栽種在“連棵草都不長”的荒山上時,家人、朋友都勸他不要做“無用功”。韓常寬告訴記者,自己要投資種“仙女果”引來了家人的極力反對,因為山地上靠天吃飯,種下去的糧食都會顆粒無收,這些年,村民都不愿意在這里種糧食,何況是果樹。
“橫下一條心心,就要做成功,因為我沒有退路了。”可喜的是,當年引進的十棵果樹,長勢喜人,適應力強,由于第一年買的苗木比較大,大二年就掛果了,紅彤彤的煞是喜人。
隨后,韓常寬把水引到了山上,把路鋪到了果園里,積極探索,不斷擴大種植規模,這幾年相繼從吉林引進了7萬余株“仙女果”樹,現如今,上近千畝的“仙女果”百分之八十已成功掛果,當年引進的十棵樹苗已經到了豐果期。
“仙女果”長大了,為周邊的生態環境增添了一抹亮色,昔日光禿禿的大山披上了綠裝,長了果實,大大提高了土地綠化面積,荒山坡真正變成了“綠山坡”、“金山坡”,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實現了農民“增收”,荒山“增綠”的愿景。
小果子變成了“大產業”
“仙女果”學名為“錦繡海棠”,此果樹壯葉厚,耐寒耐旱,果型秀美,色澤亮麗。成熟后酸甜適口,集觀賞、鮮食于一身
自“仙女果”試種成活以來,產量一年比一年好,一棵樹上能摘50斤果子,每天能采摘1000到2000斤左右。韓常寬的種植基地成為了全省唯一一家大面積種植“仙女果”的基地。
“果樹苗栽下去后,第三年到第四年開始掛果,每年9月開始采摘,到十月初就基本結束了,今年是基地大面積掛果采摘的第三年。”韓常寬介紹“仙女果”適宜在海拔2200米以下、紫外線照射強、早晚溫差大的地區種植,樂都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孕育了這里“仙女果”獨特的口感,香甜可口。
“再過10天左右,采摘就基本上結束,今年產量預計能達到30萬斤,目前主要是以訂單的方式銷往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因為外地市場緊俏,沒有滯銷果子。”韓常寬說,該果子富含大量人體中必需營養成分,其中硒、鎂、鐵、銅、碘、鋅等微量元素含量高,具有美容養顏、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能,受到外地客戶青睞,價格也達到58元一斤。
果子從栽種到采摘都需要大量的人工,目前該種植基地用工30多人,都是本村或者周邊村的勞務人員。“有些年齡較大的婦女,不能外出務工,家門口的種植基地就能幫他們解決一部分收入問題。”韓常寬說。
“我們老兩口年齡大了,出去打工不方便,在這里已經上班三年了,離家近,還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樂都區蒲臺鄉羊起臺村村民郭成姐夫妻倆在基地務工,每人每月2500元的工資讓他們的生活有了保障,
“這是今天發往上海的60箱,這是要發往廣州的貨……”韓常寬一邊在清點貨品,一邊告訴記者,當天上午果園里采摘的果子,中午前就會送到機場,空運到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便捷的物流條件為“仙女果”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市場。
談及未來,韓常寬說想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在精深加工“仙女果”上做大文章,開發果汁、果醬、果干等系列產品,壯大“仙女果”產業,想方設法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微風吹拂下,小小的一株株綠油油的果樹、一個個紅彤彤的“仙女果”猶如打翻的顏料,為灰色山體的潑上絢麗的色彩,一個小果子撐起了產業路才剛剛開始……